图书馆开展端午节“寻楚记”讲座及《楚辞》读书分享会

2025-05-30 

艾叶飘香迎端午,楚韵悠长话传承。5月29日下午,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图书馆在103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寻楚记—寻找你内心的动人之楚”主题讲座。楚文化研究学者王鸣放老师以故事分享与考古实证的新视角,带领来自全校各院系的百余名学子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在讲座开始之前,杨竣涵、陈星煜两位同学以朗诵《天问》选段开启分享之旅,接着在场同学佩戴艾草香囊、手系五彩丝绦,接力诵读经典。有同学分享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探索精神,有的重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叹息,还有的同学赞誉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守高洁品格。一段段精彩的分享将我们带入了屈原的世界,真切感受到《楚辞》的魅力。

讲座以楚文化的“天问”开篇,解答了“什么是楚文化?”“楚人渊源在哪里?”“楚文化的来由?”等众多问题,接着以“十二月神”帛画和楚“王子午升鼎”等珍贵文物,生动还原了楚人“火正司天、水正司地”的文化基因。王老师还特别指出:“从大溪文化漆钺到石家河玉凤,考古实证揭示了楚文化并非‘蛮夷’,而是中原礼制与江汉生态智慧融合的结晶。”

在“水生荆州”篇章中,王老师介绍了楚文化的母亲河——沮漳河是如何引导中原楚族人走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弹丸之地,走进了江汉平原,与荆地“三苗”会合,从而推动楚文化的发展繁盛;接着从孙叔敖修建芍陂到当代引江济汉工程,系统阐释了楚人“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展现了楚地“善水而治”的千年传承,也告诫当代青年学子肩负着“长江大保护”的重大责任。

讲座尾声,王老师以《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寄语青年,号召学子在传承中创新,让楚文化“涅槃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本次讲座通过文物实证、地理解码与哲学思辨的三维透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端午节日的文化厚度,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楚辞、楚器的理解,更以“筚路蓝缕”的楚人精神为注脚,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