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来到了外省,我对旅行产生了无法摆脱的执念,但是是否真正喜欢旅行,我没有答案,或许我只是为了追寻曾经在课本上出现的地名。
这些名字就像一颗颗种子,很早便埋在心间,却在我出省的那一刻,痒痒的,发了芽。虽然我早已记不清课本上介绍这些地方的具体内容了。
要追寻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北京,是一个不二的选择。在九月份开学之际,我便摩拳擦掌,决心要利用国庆节的假期,彻底地探寻一番。
探寻之旅意外的顺畅,许是一个人旅行的缘故,心中的感悟也如海上的浪潮不断涌入心头。这是我往常与他人结伴同游不曾拥有的。一个人的旅行难免孤独,一个人吃饭也总是让我别扭,我自暴自弃式地选择了啃面包,仿佛我不孤独地坐在餐馆里,就没人发现我的寂寞。
今天的行程定在了圆明园,一个与中国近代史紧密联系的地方,一个在峥嵘岁月里一夜之间变得满目疮痍的地方。如往常一般,走得累了便自作主张地在湖边歇脚吃起了面包。
天气晴朗,放眼是没有尽头的晴空,阳光也不遗余力地散落在每个角落,它们是天空的使者,耐心地穿过树梢间的每一点空隙,成点,成片,成块地接触着大地。已到初秋,微风也背上了凉爽的行囊,与身体的照面,是让人愉悦的抚摸。
由于湖岸的路线很长,纵然节假日的游客很多,也只是零星点点地分散在湖畔。与我一同歇脚的一对母子很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小男孩在湖畔观察着湖中的鸭子,他妈妈在身后说到:你马上就要学圆明园这篇课文了,到时候会在课本上看到这些风景。小男孩无动于衷,他看着湖中惬意的鸭子们出了神,许久之后才反问一句:什么时候学?
原来他这么小,倒也不是因为小男孩的真实年龄感到惊讶,而是被一股不合时宜但无法控制涌上心头的酸涩所牵动引发的感慨。我也因时间的飞速流窜而恍然大悟:原来五年级的课本上有圆明园啊!我当然知道小学课本上有介绍圆明园的课文,但是早就忘记了这样一篇课文是什么时候学的,课文具体讲了什么,印在脑海里的,只有被掠夺过后的,如一片废墟的荒芜景象,果然图片让人记得更牢。
于是我开始回想自己五年级时的生活。五年级的我在干嘛?只记得当时贪玩,不爱写作业,总用忘带的借口搪塞老师,当然这样的把戏理应被看穿,我也被留了好几次堂补作业。那时的我,除了上课的时间被约束,其他时候就是不折不扣的野孩子。
我永远都有空,没有课外补习班,没人带我出门玩,没有钱吃好吃的,更别提出门旅行了。
人和人的差别真大。那时的我当时又何尝不想看看课本上的风景呢,但总不能如愿。生在城里,对农村的一切稀奇得不行,也对名胜古迹充满向往。记得那时候我特别想看看槐树上的槐花是不是像课本上画的一样像葡萄似的一串一串挂在树上,特别想去江南水乡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临河而建的房子,特别想去河里捞小螃蟹小鱼,特别想去爬树......
当然这些“想”也只是独处时的消遣,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久就忘了,但是却一直在我心里。我至今还没见过槐花。
很羡慕这个小朋友在如此小的年纪就来过圆明园,在假期结束后可以跟朋友分享自己的见闻,又或者是长大后冒出:小时候去过,太久了,啥都记不清了,这样一句无关痛痒的话。我猜这个小男孩大抵今后也会说出类似的话,但他应该很难想象,他身后翘着二郎腿吃面包的这个人为了看眼前的风景等待了多少年。
我真的喜欢去旅游吗,我自己真没个准信,我只知道,中国很大,世界很大,我哪都没去过,哪都想看看,是为了去见我没见过的风景,我对这些风景背后历史故事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但我并不想探究清楚,我只知道这些地方我没去过,所以我要去看看。我称这个是报复性旅游,出于不服输的心理,别人小时候见过的风景我要趁现在全部补回来,狠狠地补,加倍地补,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假期不旅游等于浪费时间。不能说这种心态有问题,但这种心态确实是陷入在一个漩涡之中,那是执念的漩涡。
我也常常宽慰自己,我能看过这些风景,已经称得上幸运。我也很庆幸在我有一定知识储备,有一个世界观的框架的时候去亲历这些地方,我是以一个成熟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风景。但,我又懂多少呢?
小男孩看完风景会学到书上的课文,但是当时的我第一次见到圆明园是在课本上,一张图片便是我对圆明园所有的印象。现在想起来不禁觉得可笑,我一直以为圆明园全是废墟:是荒草地上肆意横行的白石块子。
若不是来了北京做了功课并亲自来看过,这个错误的想法应该会在我心里一辈子吧,如今我懂了。
可是,我已经不记得课本上的内容了。
作者:俞苏婧
班级:中文5211
指导老师:张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