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办公 | 长大邮箱 |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梅平在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大学的意义 ——奋斗不止 不止奋斗
2017-09-25
作者:组织与宣传部 来源:本站原创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  梅平

(2017年09月25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承训单位的官兵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美丽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喜迎八方才俊。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汇报表演。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承训单位的官兵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千年古都,三国故里,荆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上乘巫山云雨,下启白云黄鹤”是人们对荆州古城的动情描述。钟灵毓秀的荆州大地,孕育出了屈原、宋玉、楚庄王、张居正等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植根于荆州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已是十几载风雨沧桑。当前,我们趁着荆州抢抓建设长江中下游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学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高校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各位新同学,你们的大学生活即将拉开帷幕。我想,在军训的这段时间里,大家肯定在默默地观察,在悄悄地揣摩: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自己的根本目的何在?这个或许有人认为并不十分起眼的地方,会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借此机会,我想以“大学的意义--奋斗不止 不止奋斗”为题,和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期望对你们的大学生活有所指导、有所帮助。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经说过,大学不在训练人力,而在培育“人之独立性”。

大学具有包容性。大学从创立起就体现着她独有的包容特质。大学创立于中世纪,大学(University)来自拉丁文名“universitas”,意思是“整体”、“社会”、“世界”、“宇宙”。因此,大学从词源上就已经蕴含了包容万象的特性。这种包容性在大学数百年历史中不断发展丰富,使大学成了一块包容不同学派、观点、人才,能够自由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探讨的领地。这种包容性已经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具有创新性。鲁迅先生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我们也可以说:“大学是常为新的”。大学具有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是由大学对于知识无止境的探索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需要不断培养青年学生决定的。大学的这种创新性,对社会文化有引领的作用,使大学成为社会的思想高原和文化的辐射源。

大学具有传承性。很多人问我,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在哪里?我的理解是,大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大学的重要性,是其他方式都不能替代的,不是知识,不是设备,也不是大楼,而是大学所具有的精神特质让学生受益终生。同样的年轻人,考入大学和没有进入大学校园,一年下来两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我想应该是大学的人文熏陶和精神修炼所致。

大学具有独立性。大学的精神特质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和被传承的。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大学,无论是什么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学子在纯粹的知识追求中既保留了完整的人格,又具有独立于权力和金钱的自主性,这是大学的魅力。

十年寒窗苦读,各位使出“洪荒之力”,终于成功步入大学殿堂。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就是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相信,填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是你们做出的最正确、最明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长大文理学院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是重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基地。从今天起,你们的未来将与“文理”联系在一起。

身为文理学子,你将积聚学问学识。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对大家而言,积累学问学识,依然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和首要任务。大家在中小学时期学所学的知识,多已成为经典,你们已经烂熟于心;而大学教育将跨越人类既有知识的纵深,重点是向人类尚存争议或未知的领域积极探索。因此,大学不是我们的“歇脚”之时,而是更需要我们奋发努力之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学养的形成需要个人的灵气和悟性,但更需要日积月累的辛勤研习。

在这里,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术专攻,你可以认真品味;不同的学术讲座,不同的研究视角,那些独到的见解,你可以经常前去聆听;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是大家课余时间的最佳去处,静静地翻阅书籍,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过程。在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别忽视了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等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共课程,虽然它不能直接教会你专业技能,但其间往往蕴藏着伟大的理念交锋,会潜移默化指导你的人生。扎实而深厚的学问学识,将成为你今后的核心竞争力和有效专长,它让你的羽翼不断丰满,有朝一日能够展翅飞翔。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我希望你们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点学业进步,使其对得起内心的良知、学术的尊严和大众的期待。

身为文理学子,你将感悟思辨精神。宋代思想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大学的要义,就是要培养一个个审慎的批判思考者。

在这里,老师更侧重引导大家融入知识体系,掌握分析方法,运用逻辑,追问证据,以质疑精神、批判思维和积极心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希望大家积极参加交流、辩驳、探讨类的学习活动,敢于发出属于你自己的声音,充分享受思想激荡所带来的乐趣。

身为文理学子,你将凝聚家国情怀。“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大学生历来是国家建设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你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族兴衰,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与任何功利的目的无关,却直接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未来。虽然现在大学生越来越普遍,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英阶层,仍然要有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情怀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国情怀是“中国梦”的脐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脉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能够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精神,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社会就有希望,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在这里,你们可以广以为学,深以为用;关注时局,挥斥方遒。我希望,你们在学科专业竞赛中,不断彰显做大做强的执着追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我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同学们注定要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注定要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身为文理学子,你将收获珍贵友情。同学们,从你们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几年打交道的对象。我更相信,这是一种缘分。在这里,你与同学相安相敬相爱,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得一知己,收获友谊。你可以与同学彼此为鉴,扬长避短,手挽手、肩并肩,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起去寻找诗和远方。你还可以用一次举手之劳,一句尽力而为,共同解决同窗求学路上的疑虑和困惑,享受助人自助的幸福与充实。

在这里,你会获得亦师亦友的情谊。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拥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他们十分乐于和你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探讨学术的前沿。多年之后,这种对母校的拳拳之心,对同学校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将如陈年老酒,历久而弥香。

身为文理学子,你将传承母校特质。我们的国家大学林立,但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特质,其毕业生更是如此。其根源,在于不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浸染和传承。

在这里,你还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博文明理 日新笃行”作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院训和大学精神,引领和激励着学院广大师生员工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拼搏,努力向着美丽文理、魅力文理、和谐文理、活力文理的美好远景不懈奋斗。这就是长大文理人独有的精神特质。

以上这些,我谓之大学的意义,也只有大学这个独特的群体才能赋予你的财富。我真诚地希望,美好的大学时代,同学们能够珍惜青春年华,放眼世界,立足学科,潜心专业,积累学识,历练能力,以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回应国家期望,以过硬的素质修养融入民族复兴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不止奋斗。我在学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题目就是“大学的名义--青春不止 不止青春”。

最后,我想用《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谢谢大家!

 

(摄影 吴秀丽)

(责任编辑 吴秀丽)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