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线性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使线性代数成为工科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重要的数学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获得:
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四版由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九五重点规划教材,曾获国家优秀图书奖。本书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叙述简明、例题较多等优点,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各大理工科院校首选教材。
本书内容为: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六章。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及习题选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国瑞主编.线性代数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矩阵、行列式、线生代数等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特征值问题、线性变换、线代数计算法、线性规划等8章,书末附有参考书目、习题答案及符号与名词索引。全书的8章经适当组合,可作为高等院校工学、经济学类各专业线性代数课程的教材。
[4]北京大学力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写.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依据理工类线性代数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注重重要概念的实际背景,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强化线性代数知识的应用,全书理论上贯穿“线性相关性”这一线性代数的灵魂,突出“矩阵方法”,强调矩阵的初等变换的作用,力争做到由浅人深,由易及难,由具体到抽象,使难点分散,便于教学。每节配有习题和思考题,书末附有习题和思考题答案。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深广度恰当,结构严谨,文笔流畅,例题丰富,便于教学,可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理工类本科学生选用。
[6]居余马等编.线性代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全解》全书与教材一致分为六章,每章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内容提要、学习要点、释疑解难、例题剖析与增补、习题解答、补充习题(附答案和提示)等七个栏目。其中“释疑解难”显示出编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例题剖析与增补”充分开发出例题的内涵,并有助于读者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习题解答”注重阐明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作出规范解答。《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全解》相对于教材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作为线性代数课程的学习参考书。
|
| | | | |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等概率论基本内容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用大量的现代实例说明各种统计概念的背景和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随机概念及其处理方法;并精心安排教材内容的先后次序,便于学生理解统计思想、掌握统计方法;强调数据处理,增加统计图工具,如概率纸、箱线图、茎叶图等。
|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指南.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谢婧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3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习题与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参考书)
[6]王松佳,张忠占,程维虎等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7]龚光鲁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孟晗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
| | | | | | | |
1.课程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以经典物理、近代物理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初步应用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医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这些物理基础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巨大,她不只是为专业提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基础、初期量子论、量子力学基础等大学物理学核心知识和部分非核心知识。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
[1]张宇,赵远主编.大学物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4年确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本书的适用对象特点,在编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而编写。全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和量子物理学基础,共五篇。本书配有多媒体电子教案。
[2]赵近芳主编.大学物理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本书依据200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考虑到国内高校目前许多专业对少学时教材的需要,在总结多年教材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精华编写而成。全书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及近代物理基础,共5篇。此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的物理教材,也可作为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并配有光盘。
[3]王纪龙,周希坚主编.大学物理学(上下)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按照2l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在广泛吸取了近年来出版的国内外一些较为优秀的同类教材的成功经验后,在第二版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力学、热物理学和电磁学;下册包括振动和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基础;配套的《学习指导与习题选解》另行出版。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各专业和其他类院校非物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大学物理教材,也可用作成人教育的大学物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4]屠庆铭主编.大学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本书是根据2006年颁发的《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改编的通用基本教材。全书有力学、热学基础、电磁学、波动学、近代物理基础等五篇,涵盖了《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全部A类要求的内容。本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贯彻了“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清楚细致、由浅入深;对一般性的内容则作简单介绍,主要阐明物理思想和重要结论,对书中的数学推导从简。
本书可作为全国工学类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以及全国工学类成人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参考。
[5]王少杰,顾牡主编.基础物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卢新平主编.简明普通物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7]史斌星主编.大学物理实用教程[M].北京:大学物理实用教程,2009.
[8]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主编.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上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胡盘新,汤毓骏主编.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下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陈信义主编.大学物理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 | | | | | | |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前沿学科。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不仅带来了物理学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并导致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的产生,推动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各学科向更深层次发展,是这些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导;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成就,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已经彻底影响了人类社会。
物理学是一个实验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物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有力手段,具有与物理学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涵盖了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综合物理实验。
|
[1]季诚响,肖昱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装甲兵工程学院2001版和2004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编写而成的。全书分6章。第1章介绍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基础、不确定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第2章、第3章是预备性和基础性实验,依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必修内容,侧重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第4章的近代综合实验和第5章的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第6章专门介绍了MATLAB语言及其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处理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及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类学生的物理实验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的参考资料。
[2]吴锋,张昱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工科学校物理实验课程基本要求》,根据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在对《大学物理实验教程》作了较为全面的修订、更新与补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任务与基本要求,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测量误差、不确定度以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相关知识,以及常用的测量方法。本书按不同的层次编入了较多综合应用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领域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本书各章节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且循序渐进,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工科各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教材。
[3]徐滔滔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是编者多年从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全书结构紧凑,实验内容丰富,共收入64个物理实验项目,有许多新颖的实验基础知识。书中对实验方法及其原理的叙述力求繁简适当,深入浅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行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涉及物理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4]梅山孩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本书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近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本书共6章,包括绪论、实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题性实验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共41个实验项目,可以按不同需要和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本书依据普通本科院校理工科的特点,意在培养重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及师范类院校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基础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5]腾琴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陆廷济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学慧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李相银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郭悦韶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高等院校物理教材)
[10]胡湘岳,梁鸿东,马颖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
| | | | | | | |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入门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通信与网络基础、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等。
该课程强调的是基本概念而非数学模型。学完本课程,学生能广泛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走进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为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
[1](美)Peter Norton著;杨继萍,钱伟等译.计算机导论[M].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
[2]宋斌,王玲,王平立编著.计算机导论[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计算机导论》的第3版。
本书以计算机科学学科的特点、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以及大学计算机专业各年级课程重点等内容组织结构,阐述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分为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从汇编语言到多媒体、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科学等6章,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基本功能及作用。各章后附有习题,便于训练和知识深化。
本书保持了前两版内容丰富完整、概念层次清晰、文字流畅通顺的特点,还更新了部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知识及概念,进一步提高了全书的系统性。按照本书的叙述体系,读者容易理解后续课程中展开的专业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
本书可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爱好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书。
[3]陈明编著.计算机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规划教材)。
[4]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编著.计算机导论[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
[5]陈叶芳主编.计算机导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6]陈叶芳主编.计算机导论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
[7](美)Hopcroft, J.E.主编.自动机理论、语言和计算机导论[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8]王玉龙主编.计算机导论[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本书是1997年出版的国家“九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导论》的第2版。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组成、工作原理、数制和编码、运算基础、逻辑代数与逻辑电路等)、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整机结构、系统结构等)、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系统的应用(网络、数据库、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等)以及操作系统和字处理软件操作指南。
本书文字流畅,由浅入深,简明而严谨地阐述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使读者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为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各门课程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专业本、专科教材,也可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对广大计算机初学者也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
| | | | | | | |
《C与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后续课程有《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掌握概念,又要动手编程,还要上机调试运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C/C++语言的基本语法,还应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以C/C++为语言基础,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灵活的思维方式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逐渐掌握复杂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手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1]谭浩强编著.C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学会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本书的第一版于1991年出版,第二版于1999年出版。由于本书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编写教材的经验,并针对初学者的特点,精心策划、准确定位,使得本书概念清晰、例题丰富、深入浅出,受到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本书被普遍认为是学习C语言的好教材,并被全国大多数高校选用。十多年来本书累计发行了700多万册,创同类书的全国最高记录,是学习C语言的主流用书。本书曾荣获原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特等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优秀教材一等奖。
根据发展的需要,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再修订,使本书更加完善,更便于学习。书中全部例题中的程序均已调试通过。
本书内容新颖、体系合理、逻辑性强、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是学习C语言的理想教材。凡具有计算机初级知识的读者都能读懂本书。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的正式教材,也是一本自学的好教材。 另外本书还配有辅助教材《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三版)。
[2]谭浩强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何钦铭,颜晖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
[4]颜晖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美)David Conger著;朱剑平等译.软件开发:编程与设计(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国外经典教材)
[8]孟宪福,王旭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
C++语言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使用它不仅可以编写应用软件,而且特别适合于编写系统软件。本书共由10章组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而系统地介绍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特别是花大量的篇幅来详细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类、继承、多态和重载等,并利用单独的一章来专门介绍类的设计,使读者在学完本书后,能尽快应用C++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的C++语言教学经验和实践体会编写而成的,在内容编排上尽量体现易学的特点,在文字叙述上力求条理清晰、简洁,便于读者阅读。
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自学用书。
[9]郑莉,董渊,张瑞丰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
| | | | | | |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具有良好的可复用、可维护、可扩充等特性的软件。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C++程序设计语言,以C++程序设计语言为载体,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工程能力为目的。通过课程教学、上机实践、作业练习、综合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并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所掌握的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
|
[1](美)Morelli,R.Walde,R.编著;瞿中,金文标,李伟生译.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美)阿诺(Arnow,D.M.),(美)德克斯特(Dexter,S.),(美)卫斯(Weiss,G.)等著.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大学计算机教育国外著名教材系列)
Java语言具有面向对象、与平台无关、安全、稳定和多线程等优良特性,是目前极为强大的编程语言。本书首先采用“从对象开始”的方式引导读者,全面系统地讲述如何利用Java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包括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语法、编程技巧、面向对象的特征、控制结构、数据结构、图形界面设计、网络编程、异常处理,及多线程与并发编程,套接字和网络,输入/输出和文件操作等内容,并通过大量示例向读者展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念的精髓。
本书重点关注问题分解和问题设计,并采用分治和逐步求精的原则,对知识点溯本求源,力求给出合理的解释,做到言之有物,绝不含糊其辞。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典型示例,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读者学习与应用;各章附有大量的习题,便于读者思考和复习。本书的编写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选讲高级主题。
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也非常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和阅读。
[3](美)萨维奇著;周靖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国外经典教材)
[4] (英)David J.Barnes,Michael Kolling著.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邵鹏鸣编著.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设计、实现与应用开发[M].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应用型特色教材)
[6]刘晓冬编著.Java与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将Java程序设计技术与面向对象思想并重,将当前用来建模和开发具有工业水准软件系统的统一建模语言(UML)与Java结合介绍,强调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全书在系统而全面地讲述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介绍了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UML概念和RUP过程,使Java程序员可以利用UML工具集来记录其设计抉择,从战略高度理解项目规划和建立企业级Java应用程序的过程,从而高效地开发出成功的项目。全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案例丰富,紧扣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技术的最新进展。
全书内容丰富,易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Java程序设计”或“面向对象技术”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7]刘弘,刘希玉主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isual c++6.0与基于ACIS的几何造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
[8]张亦辉,冯华,胡洁编著.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精品系列)
[9]谭浩强编著.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郑宇军编著.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
[11](美)Kathryn E.Sanders,Andries van Dan著;李强等译.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形化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
| | | | | | | |
本课程内容包括:直流电路、一阶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晶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直流稳压电源等。
|
[1]黄锦安,付文红,蔡小玲著.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本科规划教材)
[2]陈士英,郭炯杰编著.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列教材)
[3]李树雄编著.电路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M].修订本.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5.(高校计算机教学系列教材)
[4](美)纽曼著;王宏宝,于红云,刘俊岭译.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信息技术和电气工程学科国际知名教材中译本系列)
本书第1部分所讨论的电路绝大部分都是分立电子电路,所谓分立电子电路,就是由分立的电阻、电容和晶体管所构成的电路。对这些基本电路的分析使我们对这些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特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通过一些设计、讨论介绍了电子电路设计的概念,在讨论过程中还考虑了各种不同的折衷方案。
本书的第2部分将逐步深入地分析和设计较为复杂的模拟电子电路。这些较为复杂的电路是由第1部分所学的基本电路进行组合和扩展而形成的。但是接下来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继续分析和设计分立电路,因为集成电路就是采用这些分立电路构成的。在此简短的序言中,将讨论一下电子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5](美)尼曼著.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电子技术[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杨家树主编.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M].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
本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扩充而来的。主要内容包括:电路与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电路的过渡过程、常用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功率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正弦波谐振器和直流稳压电源等。在介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融入新知识、新器件。
本书讲解全面,实例典型,侧重应用。适合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非电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或参考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7]张虹编著.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新编电气与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8]石新春编著.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9]刘军,赵旭主编.电路与电子技术虚拟实验教程(模拟篇)[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0]吴友宇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特色教材)
|
| | | | | | | |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的重要技术基础。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字逻辑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重点是组合逻辑电路和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
[1]白中英主编.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的主干教材。全书内容共分8章。第1章开关理论基础,第2章组合逻辑,第3章时序逻辑,第4章存储逻辑,第5章可编程逻辑,第6章数字系统,第7章教学实验设计,第8章课程综合设计。其中第6章内容最具特色。
本书是作者对“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综合改革的具体成果。本书内容全面,取材新颖,概念清楚,系统性强,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形成了文字教材、多媒体CAI课件、试题库、实验仪器、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综合配套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全书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有广泛的适应面,可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类学科的技术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成人自学考试用书。
[2]白中英编著.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解题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欧阳星明主编.数字逻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面向21世纪计算机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5]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研究组编著.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解析与真题详解——硬件分册(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徐志军,尹廷辉编著.数字逻辑原理与VHDL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本科规划教材)
[8]毛法尧编著.数字逻辑,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美)玛考威茨(Marcovitz,A.B.)著;魏耀译.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国外经典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美)David Money Harris Sarah L. Harris编著.数字设计和计算机体系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美)Thomas L.Floyed编著.数字基础[M].8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国外经典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书是《数字基础》这本畅销书的第8版。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本书都被作为数字电子基础方面的经典教材。其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最全面与最新的数字基础知识——从基本概念到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本书重点介绍了实际元器件和设备的应用以及故障检测技术,以便帮助读者提高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对于读者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本书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示例对理论进行了清晰、准确的说明,适合作为数字电子、数字逻辑、计算机基础和数字基础等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
| | | | | | | |
本课程介绍重要的数据结构和一些基本的查找和排序算法,数据结构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广义表、树、图。本课程的重点是各种数据结构。当介绍查找算法和排序算法时,还要重点讲解BST树、AVL树、B树、堆等数据结构。
|
[1]殷人昆,徐孝凯编著.数据结构习题解析(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John R.Hubbard著.数据结构习题与解答用C++语言描述(影印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全美经典教材)
[3]王晓东编著.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吕凤翥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
[5]沈晴霓,聂青,苏京霞编著.现代程序设计——C++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方法与实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C++语法;第二部分介绍各种数据结构的C++抽象类及实现;第三部分介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并进行综合实例分析。
[6]严蔚敏著.数据结构(C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Shaffer著.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版、JAVA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8]苏运霖著.数据结构与算法[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9]高飞,聂青,李慧芳,薛艳明编著.C++与数据结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面向对象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C++程序设计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用C++语言有效地组织和描述了线性表、数组、串、栈、队列、树和图等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的相关类及其实现,并介绍了每一咱数据结构的不同存储方法、典型操作及其应用。
本书分两大部分,共15章。每部分介绍面向对象的概念及C++程序设计基础;第二部分介绍各种常用数据结构的C++抽象类及其实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程序设计的工程人员参考使用。
[10]苏京霞,高飞编著.C++与数据结构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
| | | | | | | |
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离散数学也是计算机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马振华编著.离散数学导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耿素云,屈婉玲编著.离散数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本书第一版于1998年出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九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此次修订在保持原有四部分内容(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的难度不同的练习题,并结合教学需要引入了一部分新的应用实例。
本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书配套设计的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和习题辅导用书即将陆续推出。它们的有机配合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环节的需求,构成全新的立体化系列教材。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离散数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学生和工作人员阅读和参考。
[3]袁崇义,屈婉玲,王捍贫,刘田编著.离散数学及其应用.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本书是经典的离散数学教材,为全球多所大学广为采用。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离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内容涉及数学推理、组合分析、离散结构和算法设计。全书取材广泛,除包括定义、定理的严密陈述外,还配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的说明,各种练习和题目,以及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网站资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4]陆钟万编著.计算机科学中的数理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美)哈密尔顿著;朱水林译.数理逻辑[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6]耿素云编著.离散数学习题集--数理逻辑与集合论分册[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3.
[7]张立昂编著.离散数学习题集--抽象代数分册[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0.
[8]耿素云编著.离散数学习题集--图论分册[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0.
[9]傅彦编著.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习题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
| | | | | | |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从事计算机系统研究的基础。汇编语言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病毒的防治、实时系统、计量测试及监控等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续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外部设备与接口技术等的基础。因此,熟练而牢固地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技术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功。
|
[1]王元珍,曹忠升,韩宗芬编.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沈美明,温冬婵编.80X86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谭毓安,张雪兰编.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本书以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 80x86/Pentium系列CPU为背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32位保护模式下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包括Windows编程环境、Intel 80x86/Pentium指令系统、MASM的伪指令与操作符等知识,以及分支、循环、子程序、C/C++混合编程、上机调试过程等程序设计方法。本书的核心是Windows下的32位保护模式编程,摒弃了过时的16位DOS实模式编程环境,与当前的软件开发和微机应用环境结合紧密。
本书不但能帮助读者顺利地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而且能够提高读者的C/C++编程水平。书中的程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C/C++和汇编语言的联合编程能力,通过这些实例与其他课程相呼应,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辅导书,也可作为希望掌握Windows汇编程序设计的中高级程序开发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4]沈美明,温冬婵编著.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本书主要阐述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技术。全书共分四部分:第1章和第2章为基础知识部分;第3章和第4章为编程工具部分,主要内容为80X86的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以及包括伪操作在内的汇编语言程序格式;第5章-第9章说明编程方法,内容包括循环、分支、子程序等基本程序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多模块连接技术,宏汇编技术,以中断为主的输入输出程序设计方法,以及BIOS和DOS系统功能调用;第10章和第11章为实际应用部分,说明图形显示、发声和磁盘文件存取技术。全书提供了大量程序实例,每章后均附有习题。
[5]杨季文等编著.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6](美)Barry B. Brey著;金惠华,曹庆华,李雅倩译.80X86奔腾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7]钱晓捷编著.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温冬婵等编著.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例题习题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9]杨文显编著.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 | | | | | | |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中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微型计算机使用、组装和维护等方面的技能。
|
[1]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谢长生编著.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韦大伟编著.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而编写的,涵盖了“白皮书”中关于计算机硬件知识领域的全部内容。全书共11章,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出发,以当前主流微型计算机系统为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的硬件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全面,既有原理的论述,又有最新实用技术的介绍,书中列出了大量的实例,大多数都是完整的和可操作的,其中的程序都经过上机调试并通过。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5]杨根兴编著.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包括组成计算机硬件的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采用的技术,特别介绍了pc机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器件。全书分为12章,第二至五章介绍了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采用的硬件技术;第六至九章介绍了总线、外设(含外存)及接口;第十至十二章拓宽了传统硬件部分,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网络硬件及微机组装和计算机维修维护常识。本书内容充实,知识面广,体现了当前硬件中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水平。
|
| | | | | | | |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及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技术课。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中的核心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软件技术,是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等许多软件知识的综合应用,其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是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管理的必备知识。因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
[1]萨师煊,王珊编著.数据库系统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本书共分3篇。第一篇为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概论、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语言SQL及数据库设计。第二篇为应用篇,内容包括:SQL Server 2000概述、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的查询、T-SQL语言、数据安全性与完整性、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第三篇为实训篇,内容包括:Access 2000实训、SQL Server 2000实训及VB/SQL Server 2000编程实训。本书遵循理论必须够用、强调实践应用、好教好学好用的思路。
[2]寿建霞,毛国红,张繁编著.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案例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本书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据 库原理及应用的知识体系,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实用技术。
[3]苏啸编著.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 2000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共十五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数据模型,第三章和第四章较详细地讲述了关系数据理论基础,数据库设计。后十一章为sql server 2000。本书采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详细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详细介绍了sql server 2000的各种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注重培养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专题内容的详细理论讲解和实际示例说明,使读者在学习完本书之后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sql server 2000的各种功能用法。
[4]沈祥玖等编著.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 Server 2000[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黄崇本编著.数据库应用技术实用教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施伯乐,丁宝康,汪卫编著.数据库系统教程[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王珊,朱青编著.数据库系统概论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丁宝康等编著.数据库系统教程习题解答及上机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李春葆,曾平编著.SQL Server 2000应用系统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春葆,曾平编著.SQL Server 2000学习与上机实验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 | | | | | | |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最核心的、最接近于计算机硬件的系统软件,对于学生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的建立、计算机系统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是我校和很多其它院校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科目。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容综合了各种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思想、方法、技术和理论。操作系统理论和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教学内容需要跟踪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关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改革的新动向。操作系统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最核心的课程而且演变为信息科学类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
[1]胡志刚,谭长庚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湖南省计算机学会规划教材)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本书的学习,从深层次了解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增强学生大型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并注重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2]汤子瀛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该教材修订版目前已进行了19次印刷)
《计算机操作系统》介绍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系统软件:操作系统(OS)。全书分四部分,共15章。第一部分介绍OS的基本原理,共10章,第1章概述了OS的形成,类型和功能等;第2到4章分别阐述了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同步和通信,调度和死锁;第5到6章为存储器管理和虚拟存储器;第7章为设备管理;第8到9两章分别介绍了文件系统和磁盘存储器管理;第10章为用户接口。第二部分中的第11和12章,分别介绍了网络OS和分布式OS。第三部分(第13,14章)介绍了一个OS实例——UNIX系统Ⅴ的内部结构。最后一部分(第15章)介绍Windows的使用。
[3]胡希明编著. UNIX结构分析(核心代码的结构与算法)[M].修订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从操作系统原理出发,以UNIX系统V为背景,全面系统地分析UNIX系统核心代码的结构与算法。全书分六部分21章。第一部分文件系统,分四章介绍UNIX文件、文件系统和系统缓冲区的全部抽象数据结构以及对抽象数据结构的操作,包括有关文件的系统调用。第二部分存储管理,分四章介绍存储管理的硬件基础、系统空间、系统空间、进程空间和物理内存的管理。第三部分进程管理,分五章介绍进程的结构与状态,进程的创建执行与终止、进程调度、中断与异常的处理以及进程通讯。第四部分输入输出子系统,分四章介绍进程与输入输出子系统的接口、设备驱动程序的过程概述、系统生成以及核心代码中的汇编程序。
[4]张红光等编著. UNIX操作系统教程[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本书是《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2版)的配套实验教材,主要针对UNIX系统应用基础知识。UNIX系统核心技术的教学内容给出了实验练习及解答,对《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2版)中的课后习题给出了参考答案。通过学习相关的编程技术和设计方法,读者可深刻理解UNIX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而掌握UNIX系统平台的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本书设立的实验题目或练习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指导性,既可与教材配套使用,也可作为读者学习UNIX操作系统技术的实践指导。
[5]张尧学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6]电子工业出版社编写组.新编Windows API参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7]陆松年编著.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8]汤子瀛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6.
[9]陈向群编著.现代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
| | | | | | | |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已不再只是计算机专业,而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管理类、工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
[1]张蒲生编著.局域网组网技术与实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介绍局域网组网技术,包括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局域网组网实训操作。主要内容为局域网的基本概念、通信介质、拓扑结构,以及组网和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安装、连接和配置;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Red Hat 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及常用命令,以及使用RedHat Linux 9.0版本来组建Linux网络;使用调制解调器、ISDN、ADSL、Cable Modem,以及使用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内置的Internet连接共享功能和通过代理服务器软件将局域网接人Internet的方法;局域网管理、性能监视与优化;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安全保护措施;诊断与排除局域网故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局域网系统维护和故障恢复;无线局域网的概念、传输介质、拓扑结构,IEEE 802.11标准,以及无线局域网的组网和配置。
[2]黄中砥,张招贤,周飞菲编著.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共11章,系统而深入地讲述了计算机组网技术;详细阐述了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介绍了网络综合布线和工程施工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结合具体的实例讲述了网络服务器构建技术,详细讲述了网络测试、网络维护与管理和故障排查技术。
[3]王顺满,陶然等编著.无线局域网络技术与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全书分为基础篇、理论篇、实践篇、安全篇和展望篇,共12章,分别讲述与无线局域网络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技术标准、系统组成、设计方法、影响网络性能的各种因素、安全隐患与防范方法等内容,并在最后一篇对无线局域网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结构紧凑,内容简练,可作为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对抗、电子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无线局域网及工春安全问题分析及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4]尹敬齐编著.局域网组建与管理[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局域网是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类型,但它却是大型网络组建的基础。目前局域网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普遍。本书通过具体实例,全面介绍了局域网组建的基本知识、实战方法和操作技巧。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组建局域网的基本知识;所需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如何组建、管理和应用Windows 2000 Server局域网;如何组建家庭或学生宿舍局域网;如何组建小型办公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络;网络管理、网络故障排除的基本知识等。本书每章都配有习题。
本书内容丰富、叙述清楚,既可作为高职高专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局域网调和教材,也可作为网络规划与管理人员、网络工程师、网络用户及网络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5]刘永华,解圣庆编著.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朱汝光,吴宝庆编著.计算机实用组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7]麻信络,李晓中等编著.无线局域网构建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8]黄建编著.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9]骆刚编著.计算机组装与局域网系统施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0] CEAC.计算机网络基础与计算机网络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 | | | | | | |
软件工程是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软件系统的一组规范,它指导着软件开发人员以工程化的手段规范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本课程结合当前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融合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最佳实践,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作为核心,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和实践原则。
|
[1]张海藩著.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学,并介绍了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本书正文共13章,第1章是概述,第2章至第8章顺序讲述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过程、结构化方法和工具,第9章至第12章分别讲述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对象实现,第13章介绍软件项目管理。正文后面有两个附录,分别讲述了用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开发两个软件的过程,对读者深入理解软件工程学很有帮助,也是上机实习的好材料。
[2]张海藩著.软件工程导论学习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本书正文共10章,每章均由3部分内容组成:第1部分简明扼要地复习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第2部分给出与本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习题;第3部分是习题解答,对典型习题的解答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仔细分析题目,讲解解题思路,从而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学会用软件工程方法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文后面有两个附录,分别给出了模拟试题和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读者可以用这些试题自我测试,检验学习效果。《软件工程导论》可以与《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配合使用,也可供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读者单独使用,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检测学习效果。
[3]许家珆等编著.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齐治昌等编著.软件工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晖等编著.面向对象软件分析设计与测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美)Jones,M.P著.UML面向对象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杨芙清等编著.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