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和分析方法,为学习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和以后扩大数学知识面,打好基础。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辅以课堂练习与讨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作业,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改革实践,按照新形式下教材改革的精神,进行全面修订而成的。在修订中,为更好的与中数学相衔接,从一般的集合、映射引入函数要领;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渗透了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语言和方法;对一些内容作了适当精简和合并,文字作了适当简化,引用了一些数学记号和符号;增加了微分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应用性例题和习题。使内容和系统更加完整,也便于自学。本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内容为函数与极限、函数的求导法则、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书末还附有二、三阶行列式简介、几种常用的曲线、积分表、习题答案与提示。下册内容为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书末附有习题答案与提示。本书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扩大了适应面,增强了伸缩性,供高等工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
[2]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下册[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数学》是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的第六版,依据最新的“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高等院校工科类各专业学生修订而成。本次修订时对教材的深广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使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都能达到合格的要求,并设置部分带*号的内容以适应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优点对习题的类型和数量进行了凋整和充实,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掌握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书中内容进一步锤炼和调整,将微分方程作为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应用移到上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
《高等学校》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等内容,书末还附有二、三阶行列式简介、几种常用的曲、积分表、习题答案与提示。
[3]杨海涛编著.高等数学:理工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面向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本书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要求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当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学生基础和教学特点进行编写的.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四章,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附录包括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简介,常用曲线图像,积分表,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下册分四章,内容包括多元函数微分学、积分学,无穷级数和微分方程,附录包括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每册书后附有习题答案与提示.
本书知识系统、体系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例题丰富、语言通俗、讲解透彻、难度适中.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类、理科类(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材使用,可供成教学院或申请升本的专科院校选用为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参考。
与本教材同步出版的《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理工类)》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拓展和深入.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授课中不易展开的问题以及诸多典型题目进行了详细探讨,对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学习、复习以及巩固本教材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亦可作为本教材配套的习题课参考书。
[4]伍宪彬,相丽驰,徐园芬编著.高等数学[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04.
《高等数学》是总结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依据新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
与传统教材相比,《高等数学》要求适度、篇幅适度、各种概念理论和计算处理适度。主要特色有:对极限定义的处理独树一帜,既调整了对极限的理论过高要求,又保持了极限定义的论证性功能;淡化了抽象理论,加强了直观应用:简化了分部积分法的程式,突出了方法的本质;删去了除微分外的各种近似计算。
《高等数学》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微分方程等几部分,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作为教材使用,高职高专院校也可采用。
[6]同济大学授函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数学习题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圣勤编著;赵宁军,刘三明等著.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理工类,上下册合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十一五”高等数学辅导教材)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理工类)(上下册合订本)》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面向大专院校理工科的本、专科学生编写的针对高等数学教材的学习指导书,是上海市教委2006年批准的本科《高等数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参照的高等数学教材是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的《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理工类)(上下册合订本)》共分12章,分别是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每章是由内容要点回顾、典型例题选讲、A,B,C三级练习题练习、自测试题测试等5部分组成.其中,内容要点回顾的重点放在如何理解相应内容和应注意事项,以及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巩固本章的知识;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既注意了知识的覆盖面,又注意突出了各章的基本要求,题目内容基本符合全国理工科类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所以无论读者使用何种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都可以使用本指导书。
|
| | | | | | | |
线性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使线性代数成为工科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重要的数学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获得:
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四版由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九五重点规划教材,曾获国家优秀图书奖。本书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叙述简明、例题较多等优点,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各大理工科院校首选教材。
本书内容为: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六章。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及习题选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国瑞主编.线性代数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矩阵、行列式、线生代数等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特征值问题、线性变换、线代数计算法、线性规划等8章,书末附有参考书目、习题答案及符号与名词索引。全书的8章经适当组合,可作为高等院校工学、经济学类各专业线性代数课程的教材。
[4]北京大学力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写.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依据理工类线性代数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注重重要概念的实际背景,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强化线性代数知识的应用,全书理论上贯穿“线性相关性”这一线性代数的灵魂,突出“矩阵方法”,强调矩阵的初等变换的作用,力争做到由浅人深,由易及难,由具体到抽象,使难点分散,便于教学。每节配有习题和思考题,书末附有习题和思考题答案。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深广度恰当,结构严谨,文笔流畅,例题丰富,便于教学,可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理工类本科学生选用。
[6]居余马等编.线性代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全解》全书与教材一致分为六章,每章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内容提要、学习要点、释疑解难、例题剖析与增补、习题解答、补充习题(附答案和提示)等七个栏目。其中“释疑解难”显示出编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例题剖析与增补”充分开发出例题的内涵,并有助于读者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习题解答”注重阐明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作出规范解答。《线性代数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全解》相对于教材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作为线性代数课程的学习参考书。
|
| | | | | | | |
以经典物理、近代物理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初步应用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医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这些物理基础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巨大,她不只是为专业提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基础、初期量子论、量子力学基础等大学物理学核心知识和部分非核心知识。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
[1]张宇,赵远主编.大学物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4年确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本书的适用对象特点,在编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而编写。全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和量子物理学基础,共五篇。本书配有多媒体电子教案。
[2]赵近芳主编.大学物理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本书依据200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考虑到国内高校目前许多专业对少学时教材的需要,在总结多年教材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精华编写而成。全书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及近代物理基础,共5篇。此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的物理教材,也可作为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并配有光盘。
[3]王纪龙,周希坚主编.大学物理学(上下)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按照2l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在广泛吸取了近年来出版的国内外一些较为优秀的同类教材的成功经验后,在第二版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力学、热物理学和电磁学;下册包括振动和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基础;配套的《学习指导与习题选解》另行出版。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各专业和其他类院校非物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大学物理教材,也可用作成人教育的大学物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4]屠庆铭主编.大学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本书是根据2006年颁发的《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改编的通用基本教材。全书有力学、热学基础、电磁学、波动学、近代物理基础等五篇,涵盖了《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全部A类要求的内容。本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贯彻了“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清楚细致、由浅入深;对一般性的内容则作简单介绍,主要阐明物理思想和重要结论,对书中的数学推导从简。
本书可作为全国工学类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以及全国工学类成人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参考。
[5]王少杰,顾牡主编.基础物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卢新平主编.简明普通物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7]史斌星主编.大学物理实用教程[M].北京:大学物理实用教程,2009.
[8]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主编.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上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胡盘新,汤毓骏主编.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下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陈信义主编.大学物理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 | | | | | | |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前沿学科。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不仅带来了物理学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并导致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的产生,推动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各学科向更深层次发展,是这些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导;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成就,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已经彻底影响了人类社会。物理学是一个实验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物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有力手段,具有与物理学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涵盖了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综合物理实验。
|
[1]季诚响,肖昱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装甲兵工程学院2001版和2004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编写而成的。全书分6章。第1章介绍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基础、不确定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第2章、第3章是预备性和基础性实验,依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必修内容,侧重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第4章的近代综合实验和第5章的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第6章专门介绍了MATLAB语言及其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处理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及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类学生的物理实验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的参考资料。
[2]吴锋,张昱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工科学校物理实验课程基本要求》,根据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在对《大学物理实验教程》作了较为全面的修订、更新与补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任务与基本要求,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测量误差、不确定度以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相关知识,以及常用的测量方法。本书按不同的层次编入了较多综合应用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领域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本书各章节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且循序渐进,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工科各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教材。
[3]徐滔滔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是编者多年从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全书结构紧凑,实验内容丰富,共收入64个物理实验项目,有许多新颖的实验基础知识。书中对实验方法及其原理的叙述力求繁简适当,深入浅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行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涉及物理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4]梅山孩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本书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近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本书共6章,包括绪论、实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题性实验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共41个实验项目,可以按不同需要和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本书依据普通本科院校理工科的特点,意在培养重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及师范类院校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基础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5]腾琴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陆廷济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学慧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李相银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郭悦韶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高等院校物理教材)
[10]胡湘岳,梁鸿东,马颖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
| | | | | | | |
《电路分析基础》是一门电类专业以及部分非电类专业十分重要的入门级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所有专业的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它主要讨论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基本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线性电路的基础概念,熟练运用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以及初步的实验技能。本课程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阻电路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计算,电路的暂态分析,二端口网络,网络图论的基本知识,以及电路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等。
|
[1]张永瑞,陈生潭著.电路分析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基础教材)
本书根据国家教育部1995年修订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各院校新教学计划中该课程的学时数及现代电子科技发展的趋势、潮流编写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与定律、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的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互感和理想变压器、电路频率响应、双口网络、非线性电阻电路共九章内容。基本概念讲述准确透彻,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讲述步骤明确,举例类型多,结合工程实际,便于读者仿效掌握。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的教材;对从事弱电(电子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李瀚荪著.电路分析基础:上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路分析基础分为上下册,本书为上册,主要包括: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一阶电路、二阶电路。等7章内容。本书基本概念讲述清楚,易于读者接受理解;基本方法讲解透彻,步骤明确,读者易于掌握;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3]李瀚荪著.电路分析基础:下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6.
电路分析基础分为上下册,本书为下册,主要讲授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具体内容有:阻抗和导纳、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三相电路、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5]姚齐国著.电路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6]邱关源著.电路[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胡翔骏著.电路分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李翰荪著.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 | | | | | | |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是电类专业以及部分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的入门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应用理论为基础、专业技术为指导,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实验者可以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参数及其选择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误差的方法;了解电子制作和仿真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实验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刀。
|
本书为《电路分析基础》配套使用的辅助教学用书。其内容包括实验指导和习题解答两部分。书中第一部分介绍了实验须知和10个实验的内容、要求、操作步骤及实验中所用的仪器仪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二部分为思考与练习、习题、自检题及其解答。
本书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全日制、夜大、函大、自学考试的大专生学习“电路分析基础”课的辅助教材。本书对一般从事电子类工程技术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黄品高著.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设计·仿真[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将基础的电路分析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入最新的仪器和元件知识,通过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它给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认识:理论的实际应用就在身边。电路基础实验是电子电路专业基础课的入门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应用理论为基础、专业技术为指导,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实验者可以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参数及其选择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误差的方法;了解电子制作和仿真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实验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刀。
[3]王书鹤编著.电路基础实验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本书是按照新的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与电气信息类所有专业的电路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可开出多个以上的实验,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包括6个实验课堂实验和多个虚拟实验(由实验室和学生自行完成),本课程主要以基本操作为主,巩固、加深所学电工电子基本理论,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综合性实验(数字电路试验的抢答器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自己查资料,独立完成,目的是在于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充,熟悉工业前沿的电工电子新设备、新技术,开拓知识面,进行系统和工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
[5]李瀚荪著.电路分析基础:上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李瀚荪著.电路分析基础:下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6.
[7]李翰荪著.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胡翔骏著.电路分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 | | | |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等概率论基本内容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用大量的现代实例说明各种统计概念的背景和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随机概念及其处理方法;并精心安排教材内容的先后次序,便于学生理解统计思想、掌握统计方法;强调数据处理,增加统计图工具,如概率纸、箱线图、茎叶图等。
|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2001年出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有:在数理统计中应用Excel,bootstrap方法,户值检验法,箱线图等;同时吸收了国内外优秀教材的优点对习题的类型和数量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内容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三部分,每章附有习题;同时涵盖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的所有知识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理科(非数学专业)各专业的教材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参考。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指南[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指南》是浙江大学盛骤等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的配套辅导书,全书按照主教材的要求和章节顺序进行编排,与主教材习题一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指南》对教材的全部300多道题目都给出了解答,少数题目是一题多解,有些作了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归纳,并指出易犯的错误,究其原因,澄清不正确的想法。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指南》的学习,可使读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用大量的现代实例说明各种统计概念的背景和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随机概念及其处理方法;并精心安排教材内容的先后次序,便于学生理解统计思想、掌握统计方法;强调数据处理,增加统计图工具,如概率纸、箱线图、茎叶图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习题与解答》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的配套辅导书。原《教程》共分8章40节,含有612道习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习题与解答》为每节缩写了概要,对每道习题作了详细解答,有些习题还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此外还补充了部分习题与解答,其中大部分是历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
[6]王松佳,张忠占,程维虎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本高等学校非数学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随机事件、随机变量、随机微量、数字特征、极限定理、样本与统计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
|
| | | | | | | |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专业本科生必选的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讨论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与特性,以及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变换域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变换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掌握利用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
[1]郑君里主编.信号与系统: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本书是1981年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的修订版。本版与第一版的结构层次大体相同,仍然是研究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从时间域到变换域,从连续到离散,从输入输出描述到状态空间描述,以通信和控制工程作为主要应用背景,注重实例分析。
与第一版相比,本书做了较大幅度更新,以适应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最新需要。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或理科信号与系统类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2] ALAN V.OPPENHEIM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线性时不变系统,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连续和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采样,通信系统,拉普拉斯和z变换以及线性反馈系统。每章都有足够数量的例题和大量精选的习题;并将习题分列为4种栏目,分属3种不同的层次,便于使用。
本书是在第1版基础之上经重新组织,重新改写并作补充而成,除保留原书结构新颖,选材得当,论述严谨,条理清楚等特色外,在某些方面更有所加强,恰似锦上添花,堪称反映信号与系统分析当代水平的一部佳作。
本书可作为通信与电子系统类,自动化类以及全部电类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供任何从事信息获取、转换、传输及处理工作的其它专业研究生,教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3](美)巴克(Buck,J.R.)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练习——利用MATLAB[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本书是与《信号与系统》(第2版,A.V.Oppenheim等著,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配套的一本计算机试验教材,旨在加深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这些练习将基本原理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利用MATLAB,这些练习向读者在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出了积极挑战。全部练习都尽力将其分为基本题、中等程度题和深入题,以使读者能逐步由基本理论过渡到实际应用。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线性时不变系统、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连续与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信号与系统的时域频域之间的关系、采样、通信系统、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和反馈系统等。与该书配套的尚有一套工具软件,内含丰富的供计算机试验所用的各种语音和金融数据文件。该书所包括的试验内容可适合于任何面向大学本科生所开设的"信号与系统"或"信号及线性系统"等课程用作计算机试验教材。
[4]管致中,夏恭恪,孟桥编著.信号与线性系统[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贾永兴主编.信号与线性系统:辅导及习题精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高等学校经典教材配套辅导丛书)
[7]陈后金主编.信号与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甘俊英,胡异丁编著.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9]吴冰主编.信号与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0]党宏社主编.信号与系统实验(MATLAB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高等教育信息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
本书是参照“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并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组织内容,以专题实验的形式出现,每个实验都给出了相关原理的介绍和所用MATLAB函数,程序都用M文件的形式给出;同时,每个部分都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练习和思考题,既可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又能便于教师根据各校情况进行取舍。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或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指导书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其他学生学习和掌握MATLAB工具的参考书。
|
| | | | | | |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是继《电路分析基础》之后又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并与《通信电子线路》一起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模拟电子电路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为其它实践性课程和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晶体管和MOS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理解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掌握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和简化微变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概念。了解多级放大的概念;了解射极输出器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反馈的概念。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理解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减、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集成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单相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集成稳压器的应用;了解晶闸管和功率MOS场效应管的基本性能、主要参数和应用概况。
|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总结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清华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在第三版的基础,根据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而成的。
主要内容包括:导言、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和模拟电子电路读图。
全书以导言开篇,以读图结尾,使读者尽快入门,并能站在系统的高度认识模拟电子电路。该书每章以本章讨论的问题开始,以小结结束;基本知识内容系统、精炼、深入,在讲清电路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的同时,尽量阐明电路结构的构思方法,引导读者举一反三。扩展部分篇幅虽少,内容丰富,开阔眼界。在例题、思考题、自测题和习题中增加了故障诊断和设计的题目,使提问题的角度更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各章的Multisim应用举例力图具有研究性质,全书的举例基本涵盖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和仿真方法。
本书适于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高等学校“21世纪信息学科立体化系列教材”之一。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着“保证基础,注重应用,精选内容,启发创新”的原则而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电路、波形发生和信号转换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电路等。每章有内容提要、本章小结、自测题和大量的练习题。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础、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集成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正弦波振荡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本书在选材和内容编排上力求体现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突出其工程技术属性。为了帮助读者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每章后均附有小结和习题。
本书主要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有关专业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4]杨素行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高吉祥,陈和,朱卫华编著.模拟电子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傅丰林,王平,刘雪芳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张虹,杜德著.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8]华成英,叶朝辉著.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教程习题解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
| | | | | | | |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电子元器件和由电子元器件构成的各种基本功能电路,以及由某些基本功能电路所组成的有各种用途的装置或系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¾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数字频率计等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创新思考的能力。本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子电路理论的理解。
|
[1]郭永贞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1世纪电子信息课程系列教材)
本书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书中除了有一般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和模拟电子技术常规实验内容外,还有EWB软件介绍及其仿真实验,ispPAC可编程模拟电路实验,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的一般教学过程、举例以及多个课程设计题选,而且在实验项和课程设计选中都安排了基础型和设计应用等类别。
本书作为工科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2]梁秀梅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5章,即绪论、常用电子仪器介绍、TKDz-1A网络智能型模电实验装置软件使用、实验内容、Multisim软件介绍及附录。该书着重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基本手段、基本规程;常用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源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规格与型号的查阅;电子电路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实验电路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误差分析;EDA软件的使用等。它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类、非电类专业的本、专科的实验课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3]谭海曙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根据高等工科学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近年来编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并按照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而成的。其实验内容丰富,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Multisim 2001软件的仿真实验,突出基础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基本要求与基础知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验三部分。
本书既可作为电子信息类、电气类和机电类等专业学生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电子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对电子类工程设计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4]杨小雪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于卫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及综合实训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华柏兴,卢葵芳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陈相,吕念玲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关惠铭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
| | | | | | |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常用数字逻辑器件的原理、结构、应用;数字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这些内容既是后续系列课程的基础,同时对应用广泛的数字系统设计来说,又是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后从事数字系统设计工作的学生,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分析与动手能力。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
[1]宋学君主编.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本书是参照各类大专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逻辑代数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本书由浅入深,精选内容,合理地控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介绍和应用。章末附有小结、思考题与习题,书后有习题解答。本书适合作为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及业余培训等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自学参考。
[2]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本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修订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本书内容简明扼要,重点讲授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一般方法。全书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及其应用、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脉冲波形的产生和变换、数模和模数转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仪器仪表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尤其适合于学时较少的情况,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时参考。
[3]王淑娟,蔡惟铮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考研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本书与蔡惟铮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和即将出版的杨春玲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配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要点、课程难点,并配以例题精解,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7章按教材内容划分,每章包括教学要求、课程要点、重点难点解析、例题精解和自我检测。第8章给出1999~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其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本书是本科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辅导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咨料。
[4]刘江海主编.数字电子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本教材以数字电子技术为基础,系统分析为桥梁,系统综合为目的,全面介绍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综合方法和实际应用,系统介绍了现代电子技术Protel 99SE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本书共分九章,第1章介绍数字逻辑的表示方法、布尔代数以及逻辑化简的基本方法;第2~4章分别讨论典型集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外特性、组合及时序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各种中规模组合逻辑模块的应用;第5章介绍集成逻辑门构成的脉冲单元电路的功能和工作原理,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第6章介绍典型中、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实用可编程门阵列的原理、组成,同时介绍了应用这些元件实现数字电路的方法;第7章介绍A/D和D/A转换器和脉冲电路;第8、9章介绍现代电子技术Protel 99SE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信息类、机电类、电子技术类等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5]范爱平,周常森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蒋卓勤主编.数字电子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艾永乐,付子义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8]李光辉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9]杨志忠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余孟尝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
| | | | | | | |
熟悉本实验课程电子仪器的原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操作。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内容的原理和实验电路的安装及参数测量的方法。认真观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能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查错、纠错及排除故障的能力。加强学生独立安装、调试和测试电路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撰写出规范化、具有独到见解的实验报告。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深化和拓展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知识。
|
[1]张秀娟,薛庆军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本书是根据“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程”教学基本要求及编者多年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编写的,适应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是电子类、非电子类、通信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本教程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EDA仿真与验证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内容、操作步骤与过程和数字集成电路的使用与测试方法,基础性实验依靠实物对其进行电路原理的验证;综合性实验主要介绍了常用电路的设计方法与思路,同时对读者自行设计的实验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电路;EDA仿真与验证性实验主要介绍了Multisim 8.0及QuartusⅡ目前比较先进的两种EDA仿真软件的使用,以及应用其对数字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进行电路的功能测试及仿真结果验证。
本实验教程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突出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2]周晓霞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本书是一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教材,共分为4章。第1章为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基本知识;第2章为数字电子技术基本实验;第3章为数字电子技术参考实验;第4章为数字电子电路的仿真。附录介绍了部分常用集成电路资料,可供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参考。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加入了设计性实验。全书内容循序渐进,实践性强。实验中采用了Multisim10.0仿真软件,可使学生掌握用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为毕业后适应高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实验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参考。
[3]林春方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实训指导教程[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高职高专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课。它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各种常用的数字集成电路的分析、设计及使用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TTL和CMOS集成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产生电路、模数、数模转换电路、大规模集成数字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的仿真技能相关的基础技能训练实验和综合技能实训。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适用于五年制高职、中职相关专业,并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士的业务参考书及培训用书。
[4]金燕,刘国越,黄定君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范文兵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邱寄帆,唐程山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综合实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世纪高职高专电子技术规划教材)
[7]汪一鸣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8]许小军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9]杨志忠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余孟尝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
| | | | | | | |
“通信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现代通信系统组成原理、系统设备电路工作原理及其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最新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其在现代通信中的典型应用。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中最新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其在现代通信中的典型应用。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通信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会进行模拟通信系统中发射机,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
|
[1]严国萍主编.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本书覆盖了“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4年版关于电子线路Ⅱ基本要求的全部内容。书中详细介绍了通信系统中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按照线性电路、非线性电路以及频率变换电路来组织教材内容。
全书共分12章,包括通信系统导论、通信电子线路分析基础、高频小信号放大器、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调及混频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数字调制系统、软件无线电中的调制与解调算法、反馈控制电路、频率合成技术、通信系统组成与分析等内容。每章都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小结,内容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的学习指导用书及题解。它提炼了本课程各章节中的基本要点、重点和难点,并精心挑选了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解答,提供了大量自测自评试题和解答供学生进行训练和自查。全书共分八章,前七章中每章都包括三部分,即学习要点、典型例题和自测自评。第八章收有本科生高频电子线路期末考题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题,以及相应的详细解答。
本书重点突出,题目取材广泛多样,强调解题思路和技巧。可作为高等学校各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辅导教材和报考电子、信息、通信等学科硕士研究生考生的复习参考用书。
[3]张肃文主编.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进一步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教学的要求,本书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本着“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原则,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是删除某些陈旧内容,适当增加某些新内容与集成电路;新增加了“信号分析”与“数字调制与解调”两章。专业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了英文译名。对习题答案作了进一步订正。
全书共13章,即:绪论,信号分析,选频网络,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参量现象与时变电抗电路,振幅调制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频率合成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4]曾兴雯,刘乃安,陈健编著.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中国科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系列规划教材)
本书以通信系统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组成通信系统中的各个部件。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通信电子线路基础,干扰、噪声与失真,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调,混频,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以及通信电路EDA。全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每章后附有小结和思考与练习。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电大、职大的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5]侯丽敏编著.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规划教材)
[7]高如云编著.通信电子线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8]顾宝良,苗澎,朱萍编著.通信电子线路[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7年.(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规划教材)
[9]陈启兴编著.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
[10]钱聪,陈英梅编.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世纪通信教材)
本书主要讨论通信和电子系统中的高频电路和非线性电路,全书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电子线路基础、小信号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谐振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角度调制与解调、参量电路、反馈控制电路。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信息处理和电子工程等专业本科“通信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以及“非线性电路”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 | | | | | |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已具备信号分析和电子线路的知识基础上讨论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数字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器两部分,旨在使学生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以及FFT、数字滤波器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便其进一步学习与掌握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及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
[1]门爱东编著.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中国科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系列规划教材)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离散信号的基本关系和z变换;二是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三是数字滤波器的原理、设计、结构和字长效应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类各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2]高西全,丁玉美,阔永红编著.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实现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1世纪高等学校通信类规划教材)
本书系统讲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算法及其实现方法。主要讲述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时域、频域的分析方法。重点介绍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数字滤波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介绍模拟信号数字处理原理与方法、多采样率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高效实现方法,数字信号处理的典型应用。
结合各章的内容,介绍相应的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函数,并给出用MATLAB阐述问题和求解计算问题的程序。各章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习题和上机题。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和相近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3]丁玉美,高西全编著.《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学习指导[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高西全等编著)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本指导书是其教学配套书。
全书共9章,分别给出了教材各章的学习要点、重要公式及若干难掌握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法,六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以及各章习题与上机题的详细解答,包括所用的MATLAB程序。书中专列一章给出了五套自测题及其参考答案。
本书可以与《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配套使用,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和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的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4]吴镇扬主编.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东南大学吴镇扬教授编写。东南大学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首届国家精品课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本书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背景并重,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
作者在编写本书时注意处理好和“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关系,在保持课程完整性的同时压缩重复内容。在内容取舍上,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做了精心的安排。全书的具体内容有:绪论、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无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多采样率信号处理。书中很多例题给出了相应的MATLA卫程序,以便学生能掌握必要的软件工具。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为此将实验指导书附在相关章节的后面。为便于师生使用本书,即将推出与本书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同时,作者所在学校将完善本门课程的网站,发布和更新教学资源。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及理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使用。
[5](美)迈耶-贝斯(Meyeer-Baese,U.)著;刘凌译.数字信号处理的FPGA实现[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国外电子信息经典教材)
在前端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方面,全新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正逐步取代和,由此系列为数字信号处理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所以这些算法的有效实现非常关键,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讲解目标。
本书是一本有关最新数字信号处理的专著。书中通过大量的程序示例,全面、精辟地介绍了利用FPGA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方面面。
本书主要包括:当前的FPGA技术、元器件以及用于设计最新DSP系统工具;计算机算法的概念、理论、FIR和IIR滤波器的实现、多级信号处理和傅立叶变换;一些专用算法,如数论变换和密码术算法等;第一章后都会有相应的练习,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附录中包含VERLLOG源代码和术语汇编,并且附带的光盘中提供了示例的VHDL和Verilog源代码以及最新版本的Altera软件。
另外,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关于自适应滤波器的一章内容、关于除法和浮点数算法的章节以及一些新的练习,并将Altera软件更新为最新版本。
本书内容详实、讲解深入浅出、实用性极强,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电气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的专业人员参考。
[6](美)普埃克等著;方艳梅等译.数字信号处理[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其中前10章讲述了确定性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包括离散时间信号及系统的介绍、z变换、傅里叶变换、频率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后4章则介绍了随机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主要学习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线性预测、自适应滤波以及功率谱估计。本书内容全面丰富、系统性强、概念清晰。叙述深入浅出,为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精选例题,同时还给出了许多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另外,在各章的最后还附有习题,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信号处理以及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也适合于教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7](美)英格尔(Ingle,V.K.),(美)普罗克斯(Porakis,J.G.)著,刘树棠译.数字信号处理(MATLAB版)[M].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正周主编.Matlab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Matlab工程应用系列丛书)
[9]胡学龙主编.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0](美)Mitra,S.K.)著;孙洪、余翔宇等译.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
| | | | | | | |
本课程从实用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重在应用、兼顾基本理论的实用教程,容包括:单片机结构原理,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单片机中断,单片机串行接口,定时器/计数器,A/D和D/A转换接口,单片机系统的工程设计实例,计算机系统的扩展技术及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等。本课程的多个上机实验进一步阐述单片机的应用技术,每章都配有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
[1]张洪润,张亚凡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新世纪电子信息工程系列教材)
本书是根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全书从实用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是一本重在应用、兼顾基本理论的实用教程。
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单片机结构原理,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单片机中断,单片机串行接口,定时器/计数器,A/D和D/A转换接口,单片机系统的工程设计实例,计算机系统的扩展技术及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等。全书通过20个上机实验进一步阐述单片机的应用技术,每章都配有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可作为电子类和电工类专业的教材外,也可作为家用电器及工业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及自学用书。
本书是高等院校信息类学科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共11章,以MCS-51单片机为代表机型,详细讲述了8位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简单程序设计、存储器扩展、并行输入/输出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输入/输出接口、显示器及键盘接口、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调试技术等。此外,还介绍了闪存型高性能单片机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以及SPI、I2C接口技术等。本书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将同一技术范畴的单片机片内资源和片外扩展技术组织为一章,各知识点适当交叉、互相补充。每章均给出了较多的习题与思考题,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在对应章后还配备适量的实验与实训课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仪器仪表类及机电类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3]张毅刚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从应用的角度介绍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各种硬件接口设计、各种常用的数据运算和处理程序、接口驱动程序以及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并对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以及各种新器件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突出了选取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书中的应用实例,大多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且经过检验,内容丰富、详实。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以及毕业设计工作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以及各类mcs-51单片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4]杨恢先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宗成阁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09.
[6]刘焕平,童一帆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7]梅丽风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李飞等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
| | | | | | | |
《通信原理》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现代通信技术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性能指标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当前广泛应用的通信系统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为背景,在强调信号的数学表达和推导的同时,以各种调制技术的分析作为主线,紧紧围绕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对矛盾进行分析,对各种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以适应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
|
本书在简要介绍模拟通信原理的基础上,以数字通信原理为重点,讲述通信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对于近年来新出现的通信体制和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专业,作为本科3~4年级和研究生1年级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或进修课程教材。
本书主要是为满足我国高等学校“通信原理实验”的实施而编写的,并且适当扩展以适应相关公司、工厂和研究单位的需要。全书共分10章,重点放在数字通信原理方面的实验上。第1章给出一个通信系统的示教和介绍实验所用的信号源。第2~7章分别进行通信系统中各部件的实验。第8章则进行通信系统的综合实验。第9章和第10章是关于二次开发和通信系统仿真的实验,这是为通信原理后续课程、研究生教学和从事通信及相关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的。
[3]曹志刚,钱亚生编著.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本书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
全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基本概念、信息论初步、模拟调制、语音编码、多路复用、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和差错控制编码等。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取材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的先进通信技术和新理论。书中列举了许多例题,每章后附有大量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无线电技术、通信与电子系统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4]张辉,曹丽娜编著.通信原理学习指导[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1世纪高等学校通信类系列教材)
本书以张辉教授等主编的,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教材为主要参考书,同时参考了其它教材。本书涵盖了本科生“通信原理”课程考试和硕士研究生“通信原理”课程入学考试的内容。每章由大纲要求、内容提要和习题解答三部分组成。大纲要求给出了本科生教学中每章所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内容提要总结性地给出了每章的复习要点;习题解答对《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教材的课后习题作了详尽解答。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的课程学习辅导书和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复习指导书,还可以作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5]王福昌编著.通信原理学习指导与题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是根据高等院校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要求而编写的。在全书前11章中,对信号分析、信道、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差错控制编码、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以及同步原理等,进行了简明扼要和系统的总结。前11章中的每章都包括了3部分,即学习要点、典型例题和自测自评。第12章是本科通信原理课程期终考试试题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信原理试题,以及这些试题的解答。书中例题和自测试题主要是从樊昌信等编著的《通信原理》(第五版)、曹志刚等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以及南利平编著的《通信原理简明教程》中选取的,有的题目是编者自编的。本书的编写注意了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重要结论,同时注重了通信系统的整体知识以及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辅导教材和报考电子、信息、通信等学科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考生的复习参考用书,还可以作为申请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的复习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是通信及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确定信号及随机过程、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数字频带传输、信源和信源编码、信道和信道容量、信道差错控制编码、扩频通信、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通信系统的优化、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本书概念清楚,取材新颖,书中列举了大量例题,还附有习题及部分习题答案。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参考书。
[7]郭文彬,桑林编著.通信原理—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8]王秉钓,冯玉珉,田宝玉编著.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 | | | | | |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是多门网络类课程先修课程,实现从大二及之前学习的通信理论、原理类课程到大三及之后学习的网络工程和应用类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
本课程以OSI七层模型为主线、系统地介绍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原理、路由原理、互连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本课程具有其它有重叠内容课程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因为本课程是站在综合讨论各种可能的通信和组网技术的基础上,对某些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模型结构、层次划分和各层的功能、通信协议和服务等基本原理等概念,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网络的基本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局域网、TCP/IP等网络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1](美)Tanenbaum,A.S.著;潘爱民译.计算机网络[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国外经典教材)
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大量实例。在讲述各网络层的同时,还融合进了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技术,如Internet、SONET、ADSL、CDMA、WLAN和蓝牙等。另外,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安全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的适用对象很广泛。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本书都可以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每一章后面的大量练习题,可用于课程作业或者复习要点。对于从事网络研究、网络工程以及使用和管理网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本书2006年8月本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全书分为10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各章均附有练习题。此外,附录A给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和提示。随书配套的光盘中,有全书课件和作者教学中经常遇到的150多个问题及解答,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本书引用的全部RFC文档等,供读者参阅。本书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同时力图反映出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最新发展。本书可供电气信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对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学习参考价值。
本书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被许多学校采用为教材,并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的编写虽然重点仍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但简缩或删除了相对陈旧的内容,增加了对通信和网络新技术的介绍,如:PPP、虚拟局域网(VLAN)、万兆以太网、光纤网络、高速交换技术、无线网络、组播、IPv6、XML、病毒与防范、多媒体网络技术和服务质量(QoS)等。编排的结构也作了较大的调整,新增加了无线网络、多媒体网络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三章。其他内容上的增删、修改和调整几乎到处都有,大体来说修订部分超过了全书的1/3。作为教材,在每章后面仍附有练习题,且都比原第一版有所增加,以使读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帮助读者既复习该章的重要内容,又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书后附录中列出的主要参考书籍大都为2000年以后出版,并且是目前国内书市中可以买到的。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课程的教材,亦可供从事该领域设计或应用的人员学习参考。本书配有教学辅导书、电子教案、教学网站。
[4](美)James F. Kurose著,陈鸣译.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国外经典教材)
[5](美)Douglas E.Comer著.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王晓军,毛京丽著.计算机通信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周德新等著.计算机网络通信网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王晓军,毛京丽著.计算机通信网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