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办公 | 长大邮箱 |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党史学习教育 正文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05-23
作者: 来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5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如果说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说是“千年第一理论”并且是科学理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必要性、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了新中国、建设了新中国,又发展了新中国,我们不仅解决了“挨打”问题、“挨饿”问题,而且我们还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我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强调:“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不同的立场产生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立说、为人民立论。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且还要用其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构建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品格,也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指出:“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世界发展到今天,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汲取古今中外的已有资源,不能产生新成果。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并指导我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要善于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立世之本,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要善于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发展到什么水平,都需要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学习和汲取全世界一切有用之成果,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习近平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三、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一种理论的建成,主要取决于理论工作者对理论的凝练、概括、总结和创新。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新事物、产生新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禀赋;革故鼎新、守成创新,是中华思想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自觉遵奉与践行日新又日新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解释世界,指导实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事世而制。”今日中国正处在变革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显身手的时代。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习近平还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是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必须注意学科系统性、专业性和学科性。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首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习近平指出:“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其次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体系、学术交流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管理体系,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氛围、研究氛围和实践氛围。

第三,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习近平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

第四,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使之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时代先声。

(责任编辑 吴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