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仲琦)气象知识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不仅与人们的日常出行、健康保障息息相关,更在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精神,引导高等学校青年师生志愿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增强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25年暑假期间组织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协同发展,以气象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为响应“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号召,2025年7月21日上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晨曦志愿者服务队走进十方庵社区,开展了一场以“普及气象知识,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向中小学生这一重要群体传递实用的防灾减灾技能,提升基层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科普手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围绕暴雨、雷电、高温等夏季高发气象灾害,向居民详细介绍了灾害成因、预警信号识别及应急避险方法。针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群体,志愿者们用通俗的语言一对一讲解,并结合案例演示了暴雨天如何安全出行、家中进水如何应急处理等实用技巧,让专业知识变得“听得懂、用得上”。

此外,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还共同组织了气象知识志愿宣讲,活动现场,社区活动中心被精心布置为“气象科普小课堂”,志愿者们通过PPT演示、短视频播放等形式,系统讲解暴雨、雷电、高温等灾害的预警信号含义及应急处理措施。配合动画图解和真实案例,用方言和生活化语言解读专业知识,比如“看到蓝色暴雨预警要收衣服,红色预警就别出门”,让孩子们听得明白、记得牢固。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晨曦志愿者服务队总队长王启宁与项目负责人张仲琦表示,作为青年志愿者,有责任将气象科学知识带到群众身边,助力基层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十方庵社区党委书记郭小红也表示,此次活动贴近居民需求,有效提升了大家的风险防范意识,希望未来能持续开展此类实用的科普活动。
据了解,“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七届,通过高校志愿者深入社区、乡村等基层一线,搭建起气象科普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桥梁,为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须臾不忘传承和弘扬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精神,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恪守尊重自然规律的实事求是原则,坚持自主创新的气象科技发展道路,维护全社会协同联动的防灾减灾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安全屏障。通过普及气象科学知识、讲好防灾减灾故事,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共同守护家园平安。
(编辑 张仲琦)
(摄影 王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