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对省作家协会党组关于“政治画像”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福建省福鼎市纪委监委联合职能部门深入一线,做实“嵌入式”监督……各地紧扣“常”“长”二字,创新监督方式,日常监督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一段时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牢牢抓住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持续强化监督,做实日常监督。然而,相较于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监督工作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有的对监督和办案的关系理解存在偏差,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查调查上;有的不善于从政治上看待分析问题,主动摸查问题、抓早抓小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有的对监督具体路径研究不深,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和风险点聚焦不够,发现问题效率不高。
监督效果强不强,很重要的是能不能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只有把监督寓于日常工作、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到位,才能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错误酿成大祸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要坚持监督常在、形成常态,突出抓好日常监督,重视日常咬耳扯袖和谈心谈话,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大数据精准科学监督,加强常态化管理和政治生态研判,增强约束氛围,提升监督效果。
不断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督在日常、管在经常,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贯彻“治未病”工作理念,通过谈心谈话、调研督导,以及列席民主生活会、受理信访举报、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等方式,及早发现纠正苗头性、倾向性或者轻微违纪违法问题,及时约谈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整改,坚决防止未病变已病、小病成大病。用好用足第一种形态,抓住红脸出汗这个关键,常咬耳朵、勤扯袖子,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敢于当“黑脸包公”,听到反映就过问,发现问题就处理,帮助游走在违纪违法边缘的党员干部及时悬崖勒马,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受到警醒。
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平台,提高日常监督质效,推动日常监管到位。建立完善党员干部电子廉政档案,健全覆盖党员、监察对象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交叉关联和比对分析,精准发现问题。比如,甘肃省纪委监委整合财政、民政、水利、教育、林业等部门数据信息,建立集惠农补贴项目资金公开、信息查询、数据对比、受理投诉举报等功能为一体的“扶贫领域监督信息平台”,既提升职能部门管理质效,也方便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日常监督;湖南省澧县纪委监委利用“澧州智慧监督云”,将民生资金、工程项目、廉洁档案与后台12项基础数据进行经常性“碰撞”比对,排查发现基层干部套取危房改造资金等问题线索。
形成监督常态,目的是涵养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把政治生态情况列入日常监督重要内容,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开展日常监督。全面运用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巡视巡察意见反馈、谈话提醒、专题调研、抽查核实、会议监督等手段,定期分析研判地区、部门、单位政治生态,找准问题线索,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王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