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加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19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代三妹)4月15日至17日,校领导学院副院长肖寒芝带队参加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暨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福州大学等单位承办。近20位地方大学校领导、专家学者报告分享,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500余位代表参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福建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建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苏州大学副校长沈明荣、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黄琦、安徽工业大学校长魏先文、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敖廷华、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沈季伟等作主旨报告。分会秘书长、郑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吴宏阳,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心晨,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如主持活动。

3A9A8

管培俊在致辞中指出,活动以“面向2035:地方大学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为主题,汇聚各个区域、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的领导与专家,围绕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共性问题交流办学治校经验与思考,努力答好“建设教育强国,地方大学何为”的时代命题。他强调指出,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地方高校大有可为,并与大家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要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秉持“在服务中找资源,在贡献中求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三是要走好特色办学优势增长路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支持提升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李建华在致辞中指出,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展现更多作为,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地方高校”力量。

吴明红作题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推进世界一流的东南强校建设”的报告。单崇新以“立足中原铸特色,凝心聚力建一流”为主题,分享了郑州大学扎根中原、聚焦一流、锚定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实践和成效。沈明荣在题为“面向2035:苏州大学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的报告中指出,新时代高校要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苦练“内功”,构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勤修“外功”,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持续提升均衡性及与区域发展的匹配度,以有限资源保障高质量发展。上海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谢宝婷分享了高校新文科发展战略与上海大学实践。

48C9A

6位来自行业特色高校的书记校长作报告。敖廷华以“对接行业强特色,服务地方促融合,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探索”为主题,介绍了长江大学“4266”高质量发展体系。黄琦以“赋能‘新三线’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主题,分享了西南科技大学“三浸三制三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及育人成效。魏先文以“深化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安徽工业大学“靶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五四三”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沈希以“新时代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为主题,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基于“一体双轮”战略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卓越农林“工程师”人才培养取得的良好成效。沈季伟以“书百年厚蕴、创一流发展——以面向2035年的武汉科技大学实践为例”为主题,介绍了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高发明以“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为主题,介绍了天津科技大学立足轻工特色实施“本科强基”的探索与实践。

7位来自应用型高校的书记校长作报告。淮阴工学院校长郑锋以“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战略与行动”为主题,介绍了淮阴工学院产教融合校城融合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实践。九江学院校长陈小林以“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九江学院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学校在构建保障体系、四个转变、四个融入的具体路径。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以“走好地方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质量,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根基”为主题,分享了榆林学院凝心聚力把牢“六大优势”、改革创新实施“六个一”举措。无锡学院校长张永宏以“锚定新质生产力 塑造育人新动能”为主题,分享了无锡学院构建新时代地方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淮阴师范学院校长赵宜江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地方大学的思考与行动”为题,提出地方高校要在“主业+特色”上下功夫,不忘国家战略需求,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台州学院校长乐传永在报告中分析了建强地方应用型大学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困境,分享了台州学院实施的“校城共生”发展战略及其取得的成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关志伟以“产教融合 服务地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围绕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办学思路。(图片由转设办提供)



上一条:学校召开2024年党建工作会议

下一条:以志愿之名 赴经典之约

关闭

Copyright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都路27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电话:0716-8068629(院办) 8068678(招办)  网管信箱:wlxyb@yangtzeu.edu.cn